2012年4月23日 星期一

2012 - 生與死的探索




我自己也不明白為何很愛看生與死的書, 可能是人生必經之路, 要好好的作心理準備, 不會在死之前太惶恐太悽愴吧

這本書集合了不同宗教, 哲學教授, 醫生對死亡的演講講稿. 神父, 牧師, 佛徒, 教授都是反覆說經文, 古人的學說, 很千篇一律. 不過, 腫瘤醫生謝建泉的內容最感動我, 面對死亡, 沒有人比醫生更直接吧. 





王羲之的「故知一生死為虛誕, 齊彭殤為妄作」, 我覺得超有型.



有生必有死, 所謂方生方死. 有新陳代謝, 才有所謂的生. 膠花是沒有新陳代謝的生命現象的, 它算不算是永生呢?
謝建泉醫生退休前努力去服務病人, 退休後就當義工, 我覺得他是一個英雄.
我有一半至三分之二的病人是無法治癒的, 如果我工作的意義就是治好病人的話, 那我現在有一半以上是沒有意義的, 所以在我剛做醫生就明白到, 工作的意義不一定就是治好病人, 但這不是我唯一的工作意義, 而我的工作意義是好好的照顧病人.很多人總是被以往悲慘的「包袱」拖負. 家父在我中學時期因破產而逝世, 母親獨力撫育我們, 生活十分貧苦, 然而我的童年是很快樂的. 當你能夠多想一想自己擁有的東西時,
心情一定會較為舒暢的... 所以, 要讓自己快樂的話, 首先不要只想著自己所缺乏的東西; 其次是不要只求擁有, 而同時要懂得享有; 第三是能懂得感恩.

當你開心的時候, 你可以細心想一想開心的事- 是否有一個曾經讓你開心, 曾經陪伴過你的人是你需要感謝的?如果有的話, 就誠意地向那人說聲感謝吧! 然後就要向這件開心的事告別, 把它放下. 因為假若一個人, 整天都回想過去的開心的事, 那便會變成自己的包袱. 所以感恩是必須的, 但也要懂得放下.

如果一個人要有條件才開心的話, 也是不行的; 例如要比別人強才會快樂的, 這也是不行的. 永遠都依賴著某些東西, 某上人才會得到快樂,就十分危險了... 真正的快樂是自己內心的平安, 而這是不能從外在事物或由其他人身上獲得的, 一切都要靠自己, 靠自己多做一些可增加了解和明白自己的事.
要達到這個層次不容易, 不過, 儘量做到心無罫礙, 得與失都淡然處之吧. 
垂危病人如果家人無法提供幫助, 我們會為他人做一個life review, 即「生命回顧」,
這能夠讓病人回顧以往的好日子, 使他想起一些正面的東西, 使他看到自己原來不是渾渾噩噩的過了一生, 而是曾經有過貢獻的.
說台灣的大體老師(silent mentor): 「我不介意你在我身上割十刀, 百刀, 千刀, 但希望你將來在病人身上, 不要割錯一刀.」謝醫生很欣賞證嚴法師的推廣, 她令很多人肯放棄皮囊去參與.


伊壁鳩魯
死亡對於我們是無足輕重的, 因為當我們在生時, 死亡仍沒有來, 而當死亡來時, 我們已不存在了. 對於生者和死者都不相干, 因為對生者來說, 死亡不存在, 而死者本身也不存在了
.


蘇紹莊精神科醫生
自殺是弱者的行為, 還是一種拒絕生存的勇氣?
貝克醫生: 人們有很多心理問題, 都是來自人們思考時的習慣性假設, 而非潛意識的恐懼或渴望; 即自殺者其實是思考過的, 不過思考不夠客觀而已
.
佛洛伊德說, 每個人潛意識都有自毀的傾向, 我同意.
不過, 很多人想過自殺, 但真正會去做的, 就不多. 但, 自殺, 最終是該人達成自己的願望, 我沒有宗教信仰, 只覺得有點可惜, 但也尊重下這個決定的人.


這是一本我覺得很不錯, 很實用的書.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