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是年青人, 對香港的歷史很有研究, 書中很多珍貴相片.

1920年的香港, 右邊的灣是銅鑼灣. 中間可見匯豐銀行.

原來1842年前已有填海. 連德輔道也是填回來. 我也是才知道香港有個港督叫德輔.
以前填海是要拉直海岸線.

德輔道是臨海了.

填了很多.

今天的大會堂是第4代了.

下是第二代匯豐銀行. 書中不見第一代.

我以為填海是近幾十年的事.
以前海岸線參差不齊, 填了海就方便.
聞說以前填海, 外國人大力反對, 後來政府把填了的土地給他們優先買入才息事. 太古城是如此買回來?

灣仔的變化最大. 和昌大押是臨海了.

我不反對填海, 只要選址正確. 我們住/工作的地方很多是填回來的, 總不可以自己要住就可以填, 人家不可以.

美人魚楊秀瓊. 一個自由式33秒, 當年是冠軍人馬.
笑得甜.

曾是香港最高大樓(6層) , 香港大酒店.

70年代拆卸的香港郵政總局, 與今天要拆的相比, 哪一個珍貴些?
很好的香港島發展記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