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是有名史學家. 初幾章十分精彩, 加一點現代潮語, 術語, 生動有趣.
喜歡他會加上古文來輔助.
董橋曾是明報的總編, 得過文學雙年獎, 應該有水準吧. 很多書都是硬皮精裝版, 甚至絨面.
他說此書是小品, 隨手而作, 部份是報章刊登過.
我於是有興趣一看, 不過, 結果是大大的失望. 如果以北京, 上海等現代的潮語, 就是巨巨巨巨巨失望.
聖嚴法師是比較開心, 新派的法師. 支持火葬, 不反對捐器官.
生與死都看得透. 很多都是人生道理, 佛義反而不算多.
相中的黑麥多士, 十分好吃, 卻不見其他的starbucks有售.
===
對生死要有如實的認識, 不加不減, 還其本來面目, 放下貪生怕死的執著.
我看的梁實秋第二本散文, 沒有令我失望. 也比較出香港散文/專欄作者才思文筆的貧瘠.
當年的資訊不發達, 文人都很努力的讀書鑽研. 即使說吃的, 都會比較南北飲食各式文化, 烹煮方法才下筆.
網上版頭條新聞與星島合併之後, 所有散文專欄一夜不見了?! 有點可惜, 又不可惜.
國共內戰, 蔣家只可以帶輕便的古物去台灣, 所以此書, 多說字畫。
台灣故宮揀選的, 我的淺見是部分是普通, 尤其豬肉石及小白菜. 清朝留下的, 年份已不叫久遠, 類似的雕塑, 仿製品在裕華也有過.
這本書的介紹略為簡單, 以圖畫為主. 可能想普及吧. 但, 我認為丟了出版是國立故宮博物館之臉.
做學問, 校勘是第一步. 一曰原物對勘, 一曰同辭互勘. 親自去讀一手的材料, 另外就是相近的材料要進行對比, 以辨明真偽. 甲骨文研究, 摹本不如拓本, 拓本不如影印本.
他曾到大英博物館, 劍橋大學圖書館, 瑞士博物館...等考據. 近代做學問做考據比前人容易得多, 可以上網, 可以坐飛機各處研究.
黃霑有三隻耳朵聽嚴肅、現代及流行音樂, 每一隻都很認真聽.
他不止一次說, 歌手走音是因為耳朵不好, 練習不夠多, 記不住音.
現在的「歌手」, 努力練歌的很少, 只會賣皮相.
今年看了幾本不錯的書, 喜歡的多於一本, 難分先後.
最後, 我挑了這本, 因為看得很開心, 結集了他幾十年的專欄文章. 我可以在youtube 找到他提及的好歌與音樂, 他喜歡的香港及海外歌手, 很有親切感.